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SQL中Case的使用方法

Case具有兩種格式。簡單Case函數和Case搜索函數。
--簡單Case函數
CASE sex
         WHEN '1' THEN '男'
         WHEN '2' THEN '女'
ELSE '其他' END
--Case搜索函數
CASE WHEN sex = '1' THEN '男'
         WHEN sex = '2' THEN '女'
ELSE '其他' END

這兩種方式,可以實現相同的功能。簡單Case函數的寫法相對比較簡潔,但是和Case搜索函數相比,功能方面會有些限制,比如寫判斷式。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Case函數只返回第一個符合條件的值,剩下的Case部分將會被自動忽略。
--比如說,下面這段SQL,你永遠無法得到「第二類」這個結果
CASE WHEN col_1 IN ( 'a', 'b') THEN '第一類'
         WHEN col_1 IN ('a')       THEN '第二類'
ELSE'其他' END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使用Case函數都能做些什麼事情。

一,已知數據按照另外一種方式進行分組,分析。

有如下數據:(為了看得更清楚,我並沒有使用國家代碼,而是直接用國家名作為Primary Key)
國家(country) 人口(population)
中國 600
美國 100
加拿大 100
英國 200
法國 300
日本 250
德國 200
墨西哥 50
印度 250

根據這個國家人口數據,統計亞洲和北美洲的人口數量。應該得到下面這個結果。
人口
亞洲 1100
北美洲 250
其他 700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會怎麼做?生成一個帶有洲Code的View,是一個解決方法,但是這樣很難動態的改變統計的方式。
如果使用Case函數,SQL代碼如下:
SELECT  SUM(population),
        CASE country
                WHEN '中國'     THEN '亞洲'
                WHEN '印度'     THEN '亞洲'
                WHEN '日本'     THEN '亞洲'
                WHEN '美國'     THEN '北美洲'
                WHEN '加拿大'  THEN '北美洲'
                WHEN '墨西哥'  THEN '北美洲'
        ELSE '其他' END
FROM    Table_A
GROUP BY CASE country
                WHEN '中國'     THEN '亞洲'
                WHEN '印度'     THEN '亞洲'
                WHEN '日本'     THEN '亞洲'
                WHEN '美國'     THEN '北美洲'
                WHEN '加拿大'  THEN '北美洲'
                WHEN '墨西哥'  THEN '北美洲'
        ELSE '其他' END;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判斷工資的等級,並統計每一等級的人數。SQL代碼如下;
SELECT
        CASE WHEN salary <= 500 THEN '1'
             WHEN salary > 500 AND salary <= 600  THEN '2'
             WHEN salary > 600 AND salary <= 800  THEN '3'
             WHEN salary > 800 AND salary <= 1000 THEN '4'
        ELSE NULL END salary_class,
        COUNT(*)
FROM    Table_A
GROUP BY
        CASE WHEN salary <= 500 THEN '1'
             WHEN salary > 500 AND salary <= 600  THEN '2'
             WHEN salary > 600 AND salary <= 800  THEN '3'
             WHEN salary > 800 AND salary <= 1000 THEN '4'
        ELSE NULL END;

二,用一個SQL語句完成不同條件的分組。

有如下數據
國家(country) 性別(sex) 人口(population)
中國 1 340
中國 2 260
美國 1 45
美國 2 55
加拿大 1 51
加拿大 2 49
英國 1 40
英國 2 60

按照國家和性別進行分組,得出結果如下
國家
中國 340 260
美國 45 55
加拿大 51 49
英國 40 60

普通情況下,用UNION也可以實現用一條語句進行查詢。但是那樣增加消耗(兩個Select部分),而且SQL語句會比較長。
下面是一個是用Case函數來完成這個功能的例子
SELECT country,
       SUM( CASE WHEN sex = '1' THEN 
                      population ELSE 0 END),  --男性人口
       SUM( CASE WHEN sex = '2' THEN 
                      population ELSE 0 END)   --女性人口
FROM  Table_A
GROUP BY country;

這樣我們使用Select,完成對二維表的輸出形式,充分顯示了Case函數的強大。

三,在Check中使用Case函數。

在Check中使用Case函數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非常不錯的解決方法。可能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用Check,那麼我建議你在看過下面的例子之後也嘗試一下在SQL中使用Check。
下面我們來舉個例子
公司A,這個公司有個規定,女職員的工資必須高於1000塊。如果用Check和Case來表現的話,如下所示
CONSTRAINT check_salary CHECK
           ( CASE WHEN sex = '2'
                  THEN CASE WHEN salary > 1000
                        THEN 1 ELSE 0 END
                  ELSE 1 END = 1 )

如果單純使用Check,如下所示
CONSTRAINT check_salary CHECK
           ( sex = '2' AND salary > 1000 )

女職員的條件倒是符合了,男職員就無法輸入了。

四,根據條件有選擇的UPDATE。

例,有如下更新條件
  1. 工資5000以上的職員,工資減少10%
  2. 工資在2000到4600之間的職員,工資增加15%
很容易考慮的是選擇執行兩次UPDATE語句,如下所示
--條件1
UPDATE Personnel
SET salary = salary * 0.9
WHERE salary >= 5000;
--條件2
UPDATE Personnel
SET salary = salary * 1.15
WHERE salary >= 2000 AND salary < 4600;

但是事情沒有想像得那麼簡單,假設有個人工資5000塊。首先,按照條件1,工資減少10%,變成工資4500。接下來運行第二個SQL時候,因 為這個人的工資是4500在2000到4600的範圍之內, 需增加15%,最後這個人的工資結果是5175,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如果要是反過來執行,那麼工資4600的人相反會變成減少工資。暫且不管這個 規章是多麼荒誕,如果想要一個SQL 語句實現這個功能的話,我們需要用到Case函數。代碼如下:
UPDATE Personnel
SET salary = CASE WHEN salary >= 5000
             THEN salary * 0.9
WHEN salary >= 2000 AND salary < 4600
THEN salary * 1.15
ELSE salary END;

這裡要注意一點,最後一行的ELSE salary是必需的,要是沒有這行,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人的工資將會被寫成NUll,那可就大事不妙了。在Case函數中Else部分的默認值是NULL,這點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這種方法還可以在很多地方使用,比如說變更主鍵這種累活。
一般情況下,要想把兩條數據的Primary key,a和b交換,需要經過臨時存儲,拷貝,讀回數據的三個過程,要是使用Case函數的話,一切都變得簡單多了。
p_key col_1 col_2
a 1 張三
b 2 李四
c 3 王五


假設有如上數據,需要把主鍵ab相互交換。用Case函數來實現的話,代碼如下
UPDATE SomeTable
SET p_key = CASE WHEN p_key = 'a'
THEN 'b'
WHEN p_key = 'b'
THEN 'a'
ELSE p_key END
WHERE p_key IN ('a', 'b');

同樣的也可以交換兩個Unique key。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需要交換主鍵的情況發生,多半是當初對這個表的設計進行得不夠到位,建議檢查表的設計是否妥當。

五,兩個表數據是否一致的檢查。

Case函數不同於DECODE函數。在Case函數中,可以使用BETWEEN,LIKE,IS NULL,IN,EXISTS等等。比如說使用IN,EXISTS,可以進行子查詢,從而 實現更多的功能。
下 面具個例子來說明,有兩個表,tbl_A,tbl_B,兩個表中都有keyCol列。現在我們對兩個表進行比較,tbl_A中的keyCol列的數據如果 在tbl_B的keyCol列的數據中可以找到, 返回結果'Matched',如果沒有找到,返回結果'Unmatched'。
要實現下面這個功能,可以使用下面兩條語句
--使用IN的時候
SELECT keyCol,
CASE WHEN keyCol IN ( SELECT keyCol FROM tbl_B )
THEN 'Matched'
ELSE 'Unmatched' END Label
FROM tbl_A;
--使用EXISTS的時候
SELECT keyCol,
CASE WHEN EXISTS ( SELECT * FROM tbl_B
WHERE tbl_A.keyCol = tbl_B.keyCol )
THEN 'Matched'
ELSE 'Unmatched' END Label
FROM tbl_A;

使用IN和EXISTS的結果是相同的。也可以使用NOT IN和NOT EXISTS,但是這個時候要注意NULL的情況。

六,在Case函數中使用合計函數

假設有下面一個表
學號(std_id) 課程ID(class_id) 課程名(class_name) 主修flag(main_class_flg)
100 1 經濟學 Y
100 2 歷史學 N
200 2 歷史學 N
200 3 考古學 Y
200 4 計算機 N
300 4 計算機 N
400 5 化學 N
500 6 數學 N

有的學生選擇了同時修幾門課程(100,200)也有的學生只選擇了一門課程(300,400,500)。選修多門課程的學生,要選擇一門課程作 為主修,主修flag裡面寫入 Y。只選擇一門課程的學生,主修flag為N(實際上要是寫入Y的話,就沒有下面的麻煩事了,為了舉例子,還請多多包含)。
現在我們要按照下面兩個條件對這個表進行查詢
  1. 只選修一門課程的人,返回那門課程的ID
  2. 選修多門課程的人,返回所選的主課程ID

簡單的想法就是,執行兩條不同的SQL語句進行查詢。
條件1
--條件1:只選擇了一門課程的學生
SELECT std_id, MAX(class_id) AS main_class
FROM Studentclass
GROUP BY std_id
HAVING COUNT(*) = 1;

執行結果1
STD_ID   MAIN_class
------   ----------
300      4
400      5
500      6

條件2
--條件2:選擇多門課程的學生
SELECT std_id, class_id AS main_class
FROM Studentclass
WHERE main_class_flg = 'Y' ;

執行結果2
STD_ID  MAIN_class
------  ----------
100     1
200     3

如果使用Case函數,我們只要一條SQL語句就可以解決問題,具體如下所示
SELECT  std_id,
CASE WHEN COUNT(*) = 1  --只選擇一門課程的學生的情況
THEN MAX(class_id)
ELSE MAX(CASE WHEN main_class_flg = 'Y'
THEN class_id
ELSE NULL END
)
END AS main_class
FROM Studentclass
GROUP BY std_id;

運行結果
STD_ID   MAIN_class
------   ----------
100      1
200      3
300      4
400      5
500      6

通過在Case函數中嵌套Case函數,在合計函數中使用Case函數等方法,我們可以輕鬆的解決這個問題。使用Case函數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自由度。
最後提醒一下使用Case函數的新手注意不要犯下面的錯誤
CASE col_1
WHEN 1        THEN 'Right'
WHEN NULL  THEN 'Wrong'
END

在這個語句中When Null這一行總是返回unknown,所以永遠不會出現Wrong的情況。因為這句可以替換成WHEN col_1 = NULL,這是一個錯誤的用法,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選擇用WHEN col_1 IS NULL。

參考網址
http://www.cnblogs.com/Ronin/archive/2006/07/20/455388.html
http://www.cnblogs.com/Ronin/archive/2006/07/20/455756.html

搜尋程式碼的網站

http://www.koders.com/
http://www.krugle.com/
http://www.codase.com/
http://code.google.com/hosting/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System.Web.Security.FormsAuthentication.SetAuthCookie

今天在查詢一個網站為什麼Cookie永遠不會過期
發現因為網站中使用下面的方式記錄網站cookie
System.Web.Security.FormsAuthentication.SetAuthCookie

用此方式記錄Cookie所對應的過期時間必須在web.config設定
       
           
       


timeout的單位為分鐘
原本的設定為2880,難怪永遠不會過期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透過程式在粉絲對粉絲團文章按讚


主要要要取得文章在粉絲團上的ID

        var accessToken = Session["AccessToken"].ToString();
        var client = new FacebookClient(accessToken);

        dynamic args = new Dictionary();
        args["id"] = PostFeedID;  

取得後我們就能使用程式對粉絲團文章按讚

client.Post("/likes", args);//按讚
client.Delete("/likes", args);//收回讚

至於PostFeedID哪裡來,這就是我們自己也要透過程式去發佈文章,才能夠自動取得文章ID存下來,在實做介面讓使用者能對該文章按讚

取得粉絲團某篇文章中的讚(json型態)
https://graph.facebook.com/248591291930622_372364039507601/likes

javascript 作法 

FB.api(post_id + '/likes', action, { access_token: user_accessToken }, function(response) {
  alert(response);
}); 

 
參考資料
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4534975/like-posts-over-facebook-graph-api
View who likes object with id $id:
$this->getFacebook()->api("/$id/likes", 'get');
Add like to object with id $id:
$this->getFacebook()->api("/$id/likes", 'post');
Remove like from object with id $id:
$this->getFacebook()->api("/$id/likes", 'delete');
Make sure you have the publish_stream permission to post and delete likes.

關鍵字
facebook like post api
facebook like post

其他參考
如何取得粉絲團文章單一狀態?
在文章的發文日期中複製其連結即為該文章的資料 
http://www.facebook.com/xxx.com.tw/posts/123596604456875

Facebook的時間格式


在取得Facebook資料的時候,有個created_timeupdated_time的資料,資料的樣子長這樣2012-01-04T12:28:52+0000,因為這個資料跟我們一般在用datetime資料型態不同,研究了一下發現他是UTC的時間格式,而且比我們晚了8各小時,因此需要進行資料的轉換,但找了一些資料都是很複雜的轉法,而且都不能用
後來想說直接使用Convert直接去轉看看會發生什麼狀況,結果居然直接就可以了,不太瞭解其他人發問的問題為什麼需要那麼複雜的轉換
commentCreated_Time = Convert.ToDateTime(commentCreated_Time).ToString("yyyy-MM-dd HH:mm:ss");

參考資料

關鍵字
utc time 轉換  c#
facebook create_time format
toLocalTime

去除字串中最後一個分隔符號

有時候我們在資料處理上會使用逗號來分隔資料,但最後一個字串通常也會在接著一個逗號,導致切割出來的陣列最後一筆為空值,因此通常我們需要將最後一個逗號去掉

過去我都是自己寫一段程式去做處理,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發現原來C#中就已經有提供這要的方法做資料處理

Label1.Text="aa,b,";
Label1.Text=Label1.Text.TrimEnd(',');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測量網頁的寬高

有時候我們在網頁設計上會需要測量一些物件、表格的寬高,這邊介紹一個plugin,在firefox、chrome都可以使用

MeasureIt
https://addons.mozilla.org/en-US/firefox/addon/measureit/

參考網址
http://blog.soft.idv.tw/?p=729

SQL Server Management中輸入null值

我們有時想將欄位中的資料還原回null值,但這個值是打不出來的,必須使用熱鍵
Ctrl+0,這樣即可將原本的欄位還原會null值

Facebook ashx 與網頁的結構安排

因為網頁的載入效能不佳,經檢查是在Facebook取得使用者資訊的速度太慢,而之前系統是再每一頁都會透過以下程式去取得使用者資訊,因此必須要做改良,避免重複取得
                    var client = new FacebookClient(accessToken);                   
                    dynamic me = client.Get("me");

現在調整成只在site.master去取得Facebook的tooken並且寫入在Cookie中,這樣可以省略每一頁都要重新取得,加速網頁載入速度,不過原本的想法是每一頁只要取得Cookie即可,可以省略以下程式碼,但實做後發現不行,因為內頁的PageLoad早於MasterPage的PageLoad,因此如果使用者Cookie不存在時,如果沒有在內頁的PageLoad就直接連接Facebook去取得資訊,而把他return掉,則跑到MasterPage去取得後,會造成如果內頁的PageLoad在取得使用資訊後要做一些事情,會變成後面的程式無法正常執行,因此,還是要在內頁加上去直接連接Facebook取得使用者資訊的程式碼

        if (Session["AccessToken"] != null)
        {
            try
            {
                string[] UserData = (HttpContext.Current.User.Identity.Name.Split('-'));
                FBID = UserData[0];
                CName = UserData[1];
                UserID = UserData[2];
            }
            catch
            {
                try
                {
                    var accessToken = Session["AccessToken"].ToString();
                    var client = new FacebookClient(accessToken);                   
                    dynamic me = client.Get("me");
                    FBID = me.id;
                    CName = me.name;
                    EMail = me.email;
                    Birthday = me.birthday;
                    Gender = me.gender;
                    UserName = me.username;
                    Locale = me.locale;
                }
                catch (Exception ex)
                {
                    Session.Remove("AccessToken");
                    mdlPopup.Show();
                    //return;
                }
            }
        }

原本的想法是這樣

        if (Session["AccessToken"] != null)
        {
            try
            {
                string[] UserData = (HttpContext.Current.User.Identity.Name.Split('-'));
                FBID = UserData[0];
                //CName = UserData[1];
                UserID = UserData[2];
            }
            catch (Exception ex)
            {
                lblMsg.Text = "請先登入";
                Session.Remove("AccessToken");
                return;
            }
        }
        else
        {
            lblMsg.Text = "請先登入";
            Session.Remove("AccessToken");
            return;
        }

原本ashx都只是導向index.aspx,因此index.aspx會處理cookie跟tooken的資料,不過這種作法不好,因為如果使用者經由別人所提供的內頁網址要進入網站時,都會被重新導向index.aspx,必須在登入後,再重貼一次網址才能真正進入該網址,除非他第一次貼上網址時就已經是登入狀態,這樣使用上有些不便利

因此我將ashx的導向改為以HTTP_REFERER去回導回原本的頁面,但這樣問題就來了,回導頁面的page_load事件會比master的page_load事件更早,因此如果此時沒有取得使用者的資料,就可能發生錯誤,因此我們還是得去完整的處理tooken與cookie
        if (Session["AccessToken"] != null)
        {
            try
            {
                string[] UserData = (HttpContext.Current.User.Identity.Name.Split('-'));
                MyFBID = UserData[0];
                CName = UserData[1];
                UserID = UserData[2];
            }
            catch
            {
                try
                {
                    var accessToken = Session["AccessToken"].ToString();
                    var client = new FacebookClient(accessToken);
                    dynamic me = client.Get("me");
                    MyFBID = me.id;
                    CName = me.name;
                    SQLStr =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FBID=@FBID ";
                    dr = zDBUtils.GetDataRow(ref SQLStr, "FBID", MyFBID);
                    if (dr != null)
                    {
                        UserID = dr["ID"].ToString();
                    }
                    System.Web.Security.FormsAuthentication.SetAuthCookie(MyFBID + "-" + CName + "-" + UserID, false);
                    HttpCookie aCookie = new HttpCookie("xxx");
                    aCookie.Expires = DateTime.Now.AddDays(-1);
                    Response.Cookies.Add(aCookie);
                }
                catch (Exception ex)
                {
                    lblMsg.Text = "請先登入";
                    //Session.Remove("AccessToken");                   
                    return;
                }
            }
        }
        else
        {
            lblMsg.Text = "請先登入";
            //Session.Remove("AccessToken");
            return;
        }


因為我們在內頁,masterpage已經有做先讀取cookie的判斷,因此最多也只是要導的頁面去連一次facebook取得資料,而sitemaster就只要讀取cookie即可

存取MaterPage變數

有時候我們有一些公用變數會放置在mastepage中方便每一呼叫,除了讓程式碼比較簡潔,也可以避免重複取得資料減少loading

 用法上很簡單,一個就是在masterpage中放置一個public變數

public partial class SiteMaster : System.Web.UI.MasterPage
{   
    public string UserID = "";
}

接著在內頁的地方就可以直接使用

    protected void Page_LoadComplete(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string UserID = ""
        User = (this.Master as SiteMaster).UserID;
//這裡有時候.net會秀斗,正常的話按點就會出現UserID那些全域變數可以選,但有時候又不會出來,甚至還出現編譯錯誤,原因不明
    }

在查資料過程中有看到有人提到,在aspx中要引用該masterpage,但實際測試的結果似乎是不用
<%@ MasterType VirtualPath="~/Site.master" %>

在使用的時候會碰到一些難題,因為內頁的PageLoad會早於masterpage的PageLoad,因此會造成如果將取得資料寫在masterpage中會造成內頁一開始時抓不到masterpage的值,因為此時masterpage的pageload尚未被觸發,此時就要考慮將內頁的程式碼寫在Page_LoadComplete中

但若使用Page_LoadComplete的話,如果畫面上有按鈕事件,在頁面中按下按鈕去觸發事件時,則系統會先觸發該頁面的page_load事件再觸發masterpage中的Page_load,然後直接觸發該頁面按鈕的事件,而不會觸發到該頁面的Page_LoadComplete,所以就會變成要再每一個按鈕的事件中去重新取得masterpage的全域變數值,因此每個事件都要自己去判斷masterpage那邊是否有取到值,沒有的話要return掉,不然程式可能因為沒取到值而發生錯誤

不過在這次的案例中,因為我的masterpage會判斷使用者有沒有登入而彈跳出視窗,此時內頁就要根據masterpage那邊的值去秀出一些畫面出來,因此我一定要寫在pageload,但寫在pageload我就又存取不到masterpage那邊的值,變成一個死循環,所以我最後我還是只能經由上次masterpage所取得的值存在cookie中在pageload時去取得

頁面執行順序參考如下:
如果以單一頁面來說執行順序如下:
Page.PreInit
Page.Init
Page.InitComplite
Page.PreLoad
Page.Load
Page.LoadComplete
Page.PreRender
Page.PreRenderComplete

如果頁面裡面包了一個Usercontrol 執行順序如下:
Page.PreInit
UserControl.Init
Page.Init
Page.InitComplete
Page.Load
UserControl.Load
Page.LoadComplete
Page.PreRender
UserControl.PreRender
Page.PreRenderComplete

如果在頁面裡面包了一個Usercontrol然後套用一個主版頁面 執行順序如下:
Page.PreInit
UserControl.Init
MasterPage.Init
Page.Init
Page.InitComplete
Page.Load
MasterPage.Load
UserControl.Load
Page.LoadComplete
Page.PreRender
MasterPage.PreRender
UserControl.PreRender
Page.PreRenderComplete

    
VS2010中居然不能夠直接使用IDE介面來產生一些頁面的事件,預設只有PageLoad,其他事件只能夠自己打,可以參考以下

protected void Page_PreInit(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protected void Page_Init(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關鍵字
asp.net page 事件添加
叫出 asp.net 頁面 屬性表
page masterpage 執行順序
masterpage 變數